关防乡刘广军:“草帽官”的大手笔
时间:2014-05-30 08:09:40
有人说他“傻”——放弃在城里赚大钱的机会,回村当了个“草帽官”。
有人说他“能”——跨山引水,结束村里祖祖辈辈吃“天水”历史。
在他的带领下,陡贡村这个在全县出了名的穷村,成为全省新民居重点示范村。他就是涉县关防乡陡贡村支部书记刘广军。
放弃生意回村当“草帽官”
2008年以前,陡贡村穷得出了名,村里有能力的人宁肯外出打工也不愿意当干部。
1978年出生的刘广军和村里其他年轻人一样,很早就离开了陡贡村,在县城经营一家小有名气的园林养护公司,年收入10余万元。2008年换届改选,村民一致推荐刘广军回村当支书。
想到落后的家乡,贫困的乡亲,刘广军心里五味杂陈。接受吧,不但自己多年经营的事业没法继续,就连在县城安家的父母妻儿也将无力照顾;不接受吧,又觉得对不起村民的信任。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,他还是下了决心回村当村官。
“既然当这个家,就要时时刻刻为群众着想。”他给自己立下了军令状,要在任期内让陡贡村变个样。
刘广军结合村情实际制定了修路、引水、搬迁、环境治理等内容的陡贡村三年规划,并带领党员、村民清理街道,治理环境,修建农田路,翻修剧院……他想得周全,乡亲们干得起劲。
村民不再吃“天水”
2010年12月9日,对于陡贡村来说是个大喜的日子。跨山引水工程顺利通水,陡贡村结束了600多年吃天水的历史。
陡贡村坐落在深山沟,建村史有600多年。从上世纪60年代起,中央、省、市的帮扶部门,历届县委、县政府,以及各级水利专家,先后四次勘探钻井,都以“干眼”告终,陡贡村在全县水资源分布图上被划上了一个大大的红圈。县里每年给予拉水补贴,但终是治标难治本。
“天水”苦涩,可遇到大旱连苦水也吃不上,村民们只能到5公里外的邻村买水吃。每户一年为吃水一项至少也得花上600元。
为了解决吃水难,他多次找县乡领导汇报情况,并邀请水利部门专家到村里勘测。在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,最终确定了从一山之隔的西达镇后匡门村翻山引水的计划:翻山铺设管道4000多米,整修盘山路2000米,在山上修建一座800立方米的蓄水池。
经周密勘探,饮水工程最终获得县政府批准,但需投资82万元。
82万元,从哪儿来?刘广军上县赴省,跑项目争资金,共争取到县帮扶资金和省水利项目资金72万余元,并号召群众捐款筹资9万多元。
为了早日竣工通水,刘广军带领陡贡村男女老少,天明上工,天黑回家。
6米长,100多斤的引水管道无法用车辆运送到海拔800多米的山上,他就成立党员先锋队带头人背肩扛。经过6个月的艰苦奋战,引水工程顺利竣工通水。
土里刨金“摘穷帽”
“俺家的三分地以前种玉米,忙活一年,最多收200多块钱,今年种上了中药材,一年下来收了700多块哩!”谈起种植中药材给自己带来的收益,陡贡村村民刘全林打开了话匣子。
陡贡村四面环山,土地贫瘠,全村980亩土地“望天收”。农民祖祖辈辈靠种些谷子、玉米、黄豆等耐旱性强的作物维持生计,年景好时,辛苦一年,每亩地只能收个二、三百元。遇上大旱或大涝,就连种子钱也收不回来。
为能选择一条适合村子发展的种植项目,刘广军相继组织召开了党员及村民代表会,听取村民的意见,请来县、乡相关领导和技术人员一起实地查看后,制订方案。
2013年4月,经过多方考察,刘广军结合村里实际,最后确定了利用山场面积广阔的优势,发展干果产业、中药材种植的思路。通过采取林药间作的方式,以种植核桃、花椒为主,间作连翘、柴胡、荆芥等中药材,并与县太行山药材实业有限公司对接,以“公司+农户”的方式,由公司统一供苗,统一进行技术指导,并实行不低于市场价的最低保护价进行收购。
优质的种苗、专业的指导、最低价回购……这让乡亲们吃了“定心丸”,一场翻天覆地的种植革命在村里全面兴起,全村360户主动参与种植。
经过一年的发展,目前,全村980亩土地已种上了核桃、花椒、中药材、红薯等作物,村民们已获得了100多万元的收益,人均增收1000多元。
望着眼前一大片核桃林,刘广军信心满怀地说,已和北京农业开发公司达成合作意向,在村里实行土地流转制度,通过发展核桃、花椒、中药材等致富项目,让村民们共同奔上富裕的小康生活。